信息资讯

News & Information

德国经济:“火车头”艰难寻路

来源:国际商报 时间:2025-08-18 分享:

   德国联邦统计局初步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萎缩0.1%。这一负增长符合经济学家此前预期。近年来,工业引擎的疲软、能源转型的阵痛以及外部需求的波动,暴露了德国这一欧洲最大经济体修复动能的不足,亦有负重“转向”的艰难。


  工业疲软拖累命脉


  被视为德国经济命脉的制造业表现欠佳,成为经济走势的主要拖累。最新数据显示,德国7月制造业PMI终值为49.1,连续数月低于荣枯线,预期为49.2,前值为49.2。德国制造业疲态尽显近年来已成常态。受持续的能源成本高企、全球需求疲软及供应链调整影响,德国工厂订单持续下滑。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工程、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显著承压。事实上,自2020年以来,德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额一直下滑。以化工业巨头巴斯夫为例,其2023年第二季度的利润缩水了76%。早在去年,德国大众便传出因成本激增与需求放缓压力,拟关闭大量生产线的消息。


  德国联邦统计局的分析指出,投资低迷也是重要的因素。尽管私人和公共消费略有增长,但高利率环境抑制了相关投资,加上原材料成本波动,导致建筑等活动明显降温,这也是导致经济活力不足的重要因素。


  能源转型成本高企


  尽管欧洲能源危机高峰已过,德国工业电价仍显著高于危机前水平并居于欧洲首位。这对于能源密集型产业如化工、钢铁、玻璃制造的竞争力构成挑战。据环球网援引德国《明镜》周刊报道,持续的经济危机导致德国工业在一年内损失了超过10万个工作岗位。为了增强上述行业的竞争力,德国政府拟增加电力补贴,以缓解成本压力。但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德国在向绿色经济和碳中和目标迈进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和政府投入天文数字的资金进行技术更新、基础设施改造和生产流程再造,短期内加剧了成本压力。据环球网报道,德国工业已在生存线上挣扎,但未来数年的碳排放成本还将持续攀升。本届德国政府近期重启了上届政府未完成的碳捕集封存合法化草案。但囿于巨大的财政压力,清洁工业计划的资金将从245亿欧元大幅削减至18亿欧元。


  外部环境阴晴不定


  全球需求疲软是最大掣肘。德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高度依赖全球贸易环境。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7月公布的统计数据,德国2025年5月出口额环比下降1.4%。4月已出现1.6%的跌幅,经济学家原本预计5月出口额仅小幅下滑0.2%。而德国统计局指出,美国全面加征关税导致前期负荷效应逆转,出口动能还将进一步减弱。美国在第二季度实施的15%关税直接削弱了德国出口竞争力,预计拖累GDP增长0.1~0.2个百分点。此外,欧元汇率的走强也将进一步削弱出口优势,短期内难以恢复为增长引擎。分析人士指出,按照近日欧盟与美国达成的新贸易协议,欧盟对美大部分出口将面临高关税,同时欧盟增加对美投资和能源采购,将导致自身产业竞争力削弱和就业岗位减少,给经济增长带来制约,欧元区刚有起色的经济复苏恐难持续。


  综合上述因素,一些机构预测,2025年德国GDP仅能微增0.1%。“内忧外患”的困境,让“'火车头'变'欧洲病人'”的说法卷土重来。据此,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德国经济显出疲态和近年来外部需求放缓、能源价格高企及内部结构的一些问题相关。但不能说德国是“欧洲病人”,它依然是欧洲经济的“压舱石”。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加征关税进一步拖累了德国经济,限制了其经济复苏的动能,未来形势难言乐观。“持续的俄乌冲突、潜在的国际经贸摩擦以及全球供应链重构的不确定性,持续给德国企业的海外业务和投资决策蒙上阴影。”


  多措并举应对困局


  为应对困局,德国政府多措并举。首先,欧洲央行转向在望。市场普遍预期欧洲央行可能在2025年中期开始降息,此举有望缓解企业和消费者的借贷成本压力,刺激投资与消费。


  为了聚焦长期竞争力,德国政府正多管齐下应对挑战。一方面,通过采取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努力降低企业能源成本,如延长部分行业的电价补贴等;另一方面,大力简化政务程序,加大数字化和未来技术如人工智能、氢能的研发投入,并努力解决技术工人短缺问题,旨在提升经济长期韧性和创新能力。


  分析认为,德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能否有效降低能源转型的短期成本,并成功推动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完成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转型。这不仅是德国经济重焕活力的关键,还关乎其在未来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火车头”能否“转向”,德国经济的行走轨迹值得关注。(孙楠)

声明:本文所用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