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News & Information

船舶外贸稳步增长 控险寻机待开新局——2022年1-6月我国船舶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

来源: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 时间:2022-08-25 分享:

2022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工业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造船三大指标占国际市场份额继续领先,船舶出口微增,进口下降。当前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建议我船企敏锐关注国际市场需求变化,把控相关风险,抓住“双碳”发展机遇,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1


今年1-6月

我国船舶进出口贸易特点

(一)船舶出口总额微增


今年1-6月,全国船舶出口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7%。6月当月,船舶出口31.6亿美元,同比增长16.8%,扭转了3-5月份因上海疫情暴发导致企业大面积停工停产、物流中断、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船舶出口价格同比下降29%,现较大跌幅。


2022年船舶月度出口情况 

单位:万美元


在出口船型方面,长期以来居我国船舶出口前三名的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的格局依然保持。1-6月,船舶出口总额中,散货船占比26.3%,集装箱船占比17%,油船占比13.3%,机动多用途船占比6.2%,浮动或潜水时钻探或生产平台占比5.3%,载重量在2万吨及以下的机动滚装船占比4.1%,灯船、消防船、起重船等不以航行为主的船舶占比4.1%。


2022年1-6月份出口船型情况

单位:万美元


亚洲依然是我国最大的船舶出口市场。今年1-6月,我国对亚洲船舶出口额52亿美元,同比下降9.6%,占比45.2%;对欧洲市场的船舶出口额为23.1亿美元,同比增长3.8%,占比20%;对非洲市场的船舶出口额19.2亿美元,同比增长50.1%,占比16.7%。


从出口的国别地区看,今年1-6月,我国内地出口到香港地区的船舶总额24亿美元,占比20.9%,主要出口船型分别是:15万吨<载重量≤30万吨的机动散货船、可载标准集装箱≤6000箱的机动集装箱船、机动多用途船。


出口到利比里亚15.9亿美元,占比13.8%,主要出口船型分别是:载重量≤15万吨的机动散货船、可载标准集装箱>6000箱的机动集装箱船、15万吨<载重量≤30万吨的机动散货船。


出口到新加坡12.1亿美元,占比10.6%,主力出口船型分别是:容积>20000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船、载重量≤15万吨的机动散货船、10万吨<载重量≤30万吨的成品油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今年1-6月,我国对亚洲船舶出口同比下降,但是亚洲依然是我国船舶出口的主要市场。同时可以看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不断加强,尤其是中非经贸合作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助力我国船企不断开拓国外市场,使我国船舶出口市场逐步多元化,进而促进了我国对非洲船舶贸易的较快增长。


(二)船舶进口总额仍然较小


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船舶总额9.4亿美元,同比下降58%。主要进口商品为3台浮动或潜水式钻探或生产平台,占比为35%。进口额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原因是:灯船、消防船、起重船等不以航行为主的船舶(上年同期进口额为12.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进口额仅为1.25亿美元。


2


我国船舶进出口贸易

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全球经济和贸易复苏艰难


船舶行业是强周期行业,受全球经济增长特别是贸易增长影响巨大。当前,新冠疫情仍在肆虐,全球经济复苏艰难,贸易活跃度大大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6日将今年和明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3.2%和2.9%。IMF认为,当前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未来世界经济走势将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


(二)俄乌冲突对全球地缘政治持续产生影响


俄乌冲突影响能源、粮食、供应链、心理预期等。地缘政治、逆全球化和新冷战思维影响世界经济,通货膨胀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对包括船舶在内的全球经济贸易造成持久冲击。


(三)船舶制造业平稳运行仍面临较大挑战


今年上半年,商务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各相关部门及时推动出台稳外贸政策措施,稳定畅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积极帮扶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虽然当前国家出台一系列稳外贸政策保障企业正常发展,但我国外贸发展仍面临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保稳提质还面临不少压力。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今年1-6月,全国三大造船指标两降一升,其中,全国造船完工量185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1.6%,6月环比增长64.2%。新接订单量224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1.3%,6月环比增长107%。截至6月底,手持订单量1027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6%,比2021年底手持订单增长7.2%。1-6月,全国出口船舶完工量158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9.9%;新接订单量204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0.2%。6月底,手持订单量911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2%。出口船舶分别占同期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5.5%、91%和88.7%。


(四)船舶出口企业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1、船企效益有所改善,综合成本上涨压力大,增收不增利。上半年,船舶企业效益有所改善,部分外部因素朝着有利方向变化,船用钢板价格同比下降约500元/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约5%。另一方面相关不利影响依然存在,船用设备价格普遍上涨,采购周期由原来的10个月延长至20个月以上;工业用电价格同比上涨约10%;受局地疫情影响,部分企业物流运输成本和防疫消杀支出等大幅提高。船企增收不增利的状态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2、船企生产效率提升,国际交流堵点依然存在,影响船舶出口与成交。今年以来,船舶企业克服疫情影响,采取封闭式管理方式,狠抓生产计划调度,骨干船企建造效率普遍提升,各企业的主建船型关键周期缩短5%-20%,有力保障了船舶按期交付。然而,国际交流仍受到较大限制,国际船东、船员、服务工程师等无法及时到位,影响在建出口船舶的设备安装调试、试航和交付。同时,各类国际商务出访和市场推介活动难以成行,技术与商务交流无法正常开展,潜在出口船舶项目合同洽谈推进速度缓慢。


3、船企生产任务饱满,劳动力不足问题突出,增加交船压力。今年上半年,国内骨干造船企业生产任务总体饱满,生产保障系数(手持订单量/近3年年均完工量)平均为2.68年,部分企业超过了3年,加大了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导致船企劳务工流失率明显提升,劳务工队伍不稳问题更加突出,劳动用工成本、维持劳务工队伍稳定的费用大幅提高。


3


预计全年出口额增长

进口额持平


今年下半年,在境外新冠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地缘政治风险高企、局部冲突仍在持续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仍将处于增长疲软、通胀高企的困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叠加西方对俄制裁进一步加剧供应链紧张和通胀飙升等问题,或对新造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了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外部不确定性。


我国船舶出口增长同样存在压力,但因为去年和前年的新接订单开始逐步交付,故预计全年出口额与去年相比仍将有所增长,出口额有望达到265亿美元左右。今年全年我国船舶进口总额预计与往年持平,约30亿美元。


4


几点建议

(一)针对船舶制造业外向度高的特点,高度重视国际形势变化,未雨绸缪


目前,我国超过90%的新船订单为外贸订单,船舶制造业面临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不确定因素增多,严重困扰着船企的正常经营活动。因此,建议船企高度重视国际形势变化,做好应对汇率、原材料、供应链等因素变化的预案,做足应对经营成本、技术工人不足等问题的准备,与海内外客户建立良好合作机制,继续控制规避各类风险。


(二)加强对传统出口市场与客户的维护,全力保障订单和客户稳定


两年多的疫情冲击和今年以来俄乌战争爆发后的影响,我国船舶出口的市场结构、客户结构、船型结构,以及船价等都在发生变化。建议船企敏锐关注客户需求及其他内外部变化,视情及时调整市场布局和应对策略。


(三)充分防范履约风险,确保手持订单按期交付


当前,我国多数船企手持新船订单充足,造船任务饱满。在此情况下,企业应防范可能影响正常履约情况的发生,做好诸如材料和设备等按时到货,保障物流通畅,并备有应急预案,确保如期交船。


(四)抓住发展“绿色船舶”技术带来的新机遇,快速研发和创新有关技术


全球贸易的 90% 是通过海运完成的,船舶航运造成的环境污染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际海事组织(IMO)也在不断制定防止船舶污染环境的强制性规定。在此形势下,航运业的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明确。近年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呈现爆发式增长,并包括了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等船型。因此建议我国船企加快绿色船舶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失时机地抓住绿色船舶发展新机遇,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五)船舶行业应练好内功,不断提升自身竞争能力


继续加强全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端设计研发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加强核心设备的攻关力度,系统梳理船舶工业领域的“卡脖子”技术装备,配套稳定的支持资金、资源;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示范工程,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