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News & Information

理性看待出口订单转移

来源: 中国外汇 时间:2023-09-21 分享:


近年来,关于我国外贸出口订单转移至东南亚的讨论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出口订单转移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产业链在各国间的重新分工,其对一国外贸的影响既体现在总量层面,也体现在结构层面,仅从单一维度解读出口订单转移,往往会背离事实。笔者基于对我国和东南亚进出口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出口订单转移至东南亚的规模总体可控,双方整体呈现“竞争”与“互补”并存的贸易格局。





出口订单转移的“竞争面”



基于总量变化的判断:我国出口订单转移以东南亚为主

一是从全球范围看,2016年以来东南亚逐渐成为全球出口订单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区。2016—2019年,美国、日本、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出口份额(出口份额=一国或地区的出口量/全球总出口量)普遍回落,同一时期东南亚国家出口份额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见表1),前者与后者的份额变动呈现明显的此消彼长关系。据此,初步判断2016年以来东南亚或已成为全球出口订单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二是从东南亚内部看,越南是东南亚国家中最主要的出口订单转移承接国。从东南亚各国的出口份额变动情况看(见表2),越南出口份额从2015年的0.98%稳步增长至2019年的1.39%,份额增长居东南亚国家之首,紧随其后的是马来西亚、柬埔寨、缅甸、菲律宾。同一时期,中国出口份额略有下滑。

三是从出口增速变化趋势看,2016年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出口增速变化的分界点。2010—2015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速达9.0%,高于东南亚的6.9%;2016—2020年,东南亚出口平均增速开始超过中国,这从另一个维度印证了中国出口订单存在向东南亚转移的迹象。

基于商品结构的判断:出口订单转移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

出口相似度指数(该指数取值0—100,值越大表明出口相似度越高)用于衡量两个经济体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似性。计算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与东南亚出口相似度指数为78.61,两地都主要出口机电、纺织以及化工等产品。与此同时,我国皮革制品、纺织制品和鞋类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份额在2015—2019年持续下降,与东南亚国家在同类产品上的出口份额变动呈现显著的此消彼长关系(见表3),反映出东南亚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商品上对我国表现出较强的出口替代性。





出口订单转移的“互补面”



从进口总量数据看,东南亚对我国进口具有高度依赖。自2010年以来,中国和东南亚贸易联系紧密度不断提升。从中国方面看,2020年,中国和东南亚的双边货物贸易额增长至6853亿美元,东南亚超过欧盟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从东南亚方面看,自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13年保持东南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其间,东南亚对我国的进口依赖不断增加——2007—2020年,东南亚进口中来自中国的比例从14.86%上升到25.33%。

进一步细分到具体产品,东南亚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形成部分替代的同时,对我国中间品和资本品的进口亦显著增加。笔者根据BACI数据库计算得出,2007—2020年,东南亚中间品进口来自中国的比例从12.62%增长至22.58%,其中纺织中间品进口来自中国的比例从34.53%增长至49.28%;资本品进口来自中国的比例从21.61%增长至38.99%,其中机电资本品进口来自中国的比例从23.71%增长至46.5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订单的转移更多发生在产业链的终端制成品环节,而在产业链的中上游环节,东南亚则高度依赖来自中国的中间品和资本品。

此外,贸易互补性指数也证明我国和东南亚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根据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定义,如果一个经济体在某种产品的出口上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而另一经济体在该种产品的进口上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则两个经济体在该产品上具有贸易互补性。互补性指数小于1则表明互补性较弱,互补性指数大于1则表明具有较强互补性。计算结果显示,2010—2020年,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均大于1,其中在皮革、纺织和鞋类三类产品的年均贸易互补性指数分别为2.09、2.15和1.42,表明中国与东南亚呈现出“在竞争中互补”的贸易格局。





出口订单转移的“明细账”



减项:2016—2019年我国出口订单向东南亚转移的规模估算

根据上述分析,可基本确定我国出口订单向东南亚转移的起始时间和主要商品类别。在此基础上,可估算2016—2019年中国出口订单转移到东南亚的规模,测算思路为:假设订单转移是影响海外主要市场对华进口份额的唯一因素,同时假设不存在订单转移时,海外主要市场会维持2015年对华进口份额不变,则海外主要市场2016—2019年对华实际进口份额的变化(2015年海外主要市场对华进口份额-当年海外主要市场实际对华进口份额),可被视为当年出口订单向东南亚转移的规模。

根据上述方法,2016—2019年,我国皮革产品、纺织产品、鞋类产品每年分别向东南亚转移出口订单83.44亿美元、138.83亿美元、186.67亿美元和279.60亿美元,四年累计转移出口订单688.55亿美元。从占比看,2016—2019年,皮革产品、纺织产品、鞋类产品的年订单转移金额分别占2015年中国三类产品总出口规模的2.23%、3.71%、5.00%和7.48%,订单转移比例总体可控。

增项:2016—2019年东南亚从我国进口中间品增量规模估算

通过将出口产品划分为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三大品类,可以将我国对东南亚的出口增量(当年出口总额-上一年出口总额)进行分解。经过计算发现,2016—2019年,受东南亚对我国进口中间品拉动作用影响,我国对东南亚的出口增量合计达到698.76亿美元(见表4),这一“增项”与东南亚承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订单所形成的“减项”(688.55亿美元)基本抵消。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不应过分担忧订单转移对我国出口规模的影响。

变量:新冠疫情暴发促使我国出口订单转移呈现出新特点

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在供给端、需求端影响全球外贸形势,并使出口订单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竞争性与互补性特征交替出现。

第一阶段是2020年1—10月,这一阶段是出口轮动替代期。2020年1月,新冠疫情率先在中国暴发,受疫情影响,中国出口份额和出口增速在2020年一季度大幅下降,东南亚出口份额相应由2020年1月的7.37%增加到2020年3月的7.73%。随着疫情蔓延,东南亚的生产供给也受到严重挑战,出口增速和出口份额在2020年4月份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中国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生产有效恢复,订单开始回流,促使出口增速从2020年4月的3%增长至2020年10月的10.87%。这一阶段,中国与东南亚间的出口轮动替代主要受供给端影响,原因在于双方出口商品相似度较高,在一方供给受限时,出口订单便会转移至另一方,一旦供给恢复,订单又能迅速回流,双方在出口市场上更多地表现出竞争性。

第二阶段是2020年11月—2022年7月,这一阶段是出口同步增长期。在新冠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重挫消费的背景下,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相继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推动总需求快速复苏,受总需求扩张影响,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增速大幅提升:2020年11月,中国出口增速为20.50%,并且在直至2022年7月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速;而东南亚的出口也在2021年1月进入两位数的增速期,出口需求的旺盛促使东南亚对中国中间品、资本品的进口大幅增长,双方在出口市场上更多地表现出互补性。

第三阶段是2022年8月至今,这一阶段是出口同步减速期。随着全球疫情逐步消退,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2022年9月美联储开启加速“缩表”进程,全球总需求走向疲软。在总需求下行的大环境下,中国和东南亚的出口增速都开始大幅放缓:2022年8月,中国出口增速骤降到7.19%,并且增速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持续下降,东南亚出口增速也在2022年10月后快速下滑。这一阶段,受外部需求整体不足的影响,中国和东南亚的出口均呈现下行。





相关政策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出口订单转移并非短期现象,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内外部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针对我国与东南亚在出口市场上“竞争”与“互补”并存的特点,相关政策制定要看到订单转移的趋势性、规律性,关注出口订单转移的范围和节奏,挖掘订单转移过程中的产业合作空间,统筹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

一是关注外部风险事件对我国出口订单转移进程以及外贸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做好应对预案,支持相关企业稳住出口订单,减少短期外部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稳住外贸基本盘。

二是充分挖掘东南亚与我国在出口产品上的互补效应,产业链转移既是挑战亦是机遇,未来可加大东南亚与我国在相关产业链上的分工合作,加快推动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发掘传统行业中的新增长点。

三是加快提升我国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订单向东南亚转移,未来我国出口增速或将呈现持续的结构分化现象,高技术产业将是我国出口基本盘的重要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将是破局关键。


声明:本文所用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