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News & Information

2024年,人民币汇率会升破7吗?

来源:财经杂志 时间:2024-01-09 分享:
岁末年初,人民币再度积蓄反弹势能。
2023年最后一个官方交易日,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均升破7.1元关口,创2023年6月以来新高。人民币中间价亦大涨至七个月高位。2023年11月初到12月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近3%。
“2023年最后两个月,我差不多挣了整个人民币升值的波段。重要的还是看准美联储降息方向与时点。”常驻上海的外汇交易员琳达说道,“我还是很幸运的,这个圣诞节假期没有全程休假,更易抓住市场反弹机会。”
回望2023年,人民币汇率却在大部分时间承压,再度复刻了2022年的跌宕行情。2023全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年度跌幅达2.89%,为两年连跌。
2023年分阶段看,4月至6月,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分别贬值5.4%、5.7%。5月19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年内首次破7。9月8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触及7.3510,创2007年12月底以来新低。9月25日,在岸人民币市场价偏离中间价的幅度达-1.96%,为2022年10月以来最大。次日,境内美元/人民币长端掉期盘中跌破-2700点,为2008年6月以来低点。离岸市场呈现相似且更为明显的贬值趋势。
一些交易员对2023年9月感知记忆犹新。“9月8日,刚进交易室时我就发现人民币汇率急跌。中午在中环吃饭时,讨论汇率的人也络绎不绝。好在我没有太多人民币多头头寸,要不然那天真会是一个风雨飘摇的‘黑色星期五’。”常驻香港的外汇交易员雷欧说。
彼时,紧张情绪也在在岸市场蔓延。“人民币汇率触及低点几日,明显能感到外贸客户的焦灼,他们总来问要不要做套保。”琳达回忆道,“9月,人民币汇率已经跌了有一段时间。我当时拿不准的是,市场之后会不会反转,是做多还是做空,毕竟交易的机会来自波动和预期差。”
市场主要分析认为,中美货币周期分化,带动中美利差持续倒挂,是2023年人民币汇率下跌主因。2023年10月中下旬,中美利差倒挂程度达逾220个基点的峰值。
不过,随着美联储释放鸽派信号,市场普遍认为全球市场流动性拐点将至。在此背景下,中美利差倒挂程度于2023年最后两个月收窄近100个基点,多家投行年末上调人民币汇率预测。
瑞银认为,2024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或升至7.0,此前预测为7.15。高盛表示,未来6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或升至7.10,12个月后或升至7.05。彭博的最新调查显示,人民币兑美元的预测中值在2024年一二季度将在7.10弱方交投,此后逐渐走升,并有望在2024年末升破7。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跨境资本流动和利差交易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逐渐上升。正常情况下,汇率变化是跨境资本流动的结果。此外,2023年初至8月底,利差对人民币汇率影响较大。基本上只要美中利差走阔,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会下跌。
“经济稳、金融稳;经济强、货币强。总体看,随着经济基本面企稳和金融市场预期改善,外汇市场运行有望持续向好,人民币汇率回稳有良好基础,有条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他进一步说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表示,展望后市,美联储加息周期将尽,美国长期利率与美元指数都有见顶的趋势,人民币汇率外部压力将减轻。从中国经济基本面因素来看,中国高频宏观数据正逐步反弹。中国政府宣布发行1万亿元国债,这有助于提振中国经济增速。未来,还需要关注中国民营地产开发商的流动性危机是否得到根本性缓解。
人民币汇率两年连跌
从2023年全年走势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收盘价年内贬值了2.89%。
分阶段看,2023年,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走势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年初市场预期中国经济复苏在即,人民币一度升破6.9。从4月初到6月末,人民币开启贬值行情。在此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收盘价贬值约5.4%。8月初,这一行情进一步加剧。8月初到11月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收盘价贬值约2.1%,并多日跌破7.3关口,创2007年12月底以来新低。11月初到12月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近3%。
不过,从衡量人民币汇率的另一指标来看,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汇率指数2022年底为98.67,2023年10月20日为99.69,不降反升。这意味着,其他非美货币兑美元贬值更多,人民币兑非美货币升值。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非常重要,但并不是人民币汇率的全部,更应关注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
张明认为,2023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的原因在于,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美国长期利率上升与美元指数升值。美国长期利率上升,中美长期利差拉大,中国境内短期资本外流加剧,加剧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压力。此外,2023年,美国股市指数上升,中国股市指数下行,国内外投资者减持中国股票而增持美国股票,这亦加剧中国短期资本外流压力,施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
截至2023年12月,美联储基准利率处于5.25%-5.5%区间,为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23年10月中下旬,中国10年期国债利率比同期限美债低逾220个基点,创2002年来最大。
香港交易所数据显示,2023年8月7日至10月19日,外国投资者在A股市场上累计流出221亿美元,为同期流出最大规模。另据中国人民银行(下称“中国央行”)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外币存款、贷款分别减少750亿美元、559亿美元。
张明还表示,从中国国际收支情况来看,货物贸易顺差与2022年相比显著下降,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出现了较大规模逆差,误差与遗漏项也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流出。这意味着,国际收支结构的动态变化,也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带来了一定贬值压力。
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年9月涉外收付款录得逆差539亿美元,这一规模为2015年末以来最大。流出压力主要来自资本及金融账户,录得453亿美元逆差。分项来看,9月直接投资收付款录得逆差262亿美元,创2016年1月来最高水平,已连续15个月出现资金净流出。证券项下,9月收付款逆差则升至近146亿美元。不过,10月、11月,这一情况有所收窄。
在此背景下,境内美元资金池规模下降。据澳新银行中国资深策略师邢兆鹏测算,若以结售汇资金增加、外汇存款增加、外汇贷款减少构建美元资金池变动情况,从2023年2月起,中国境内美元池每月都呈现净流出的状态,8月净流出最高,达252亿美元。
与此同时,衡量境内美元价格的美元利率亦越来越高。2023年6月末,各期限境内银行间美元拆借加权成交利率均升破5%,创2019年以来新高。彼时,相较境外美元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隔夜期限银行间美元拆借加权成交平均利率与前者基点差超过22个基点,创2020年二季度以来最大。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也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的一大原因。“供应链转移或影响直接投资(FDI)项下的股权投资项目。房地产行业重整、中国经济复苏缓慢、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则是影响股权投资和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信心的主因。”邢兆鹏说道。
中国央行维稳汇率
为维稳汇率,中国央行不断在在岸市场释放美元流动性,并在离岸市场抽紧人民币流动性。这可以压降境内美元融资成本,拉升境外做空人民币成本。
其具体表现是,在在岸市场,中国央行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中国央行举措还包括,下调美元存款利率上限,指导大行卖出美元,窗口指导,设定更强的中间价。在离岸市场,中国央行发放离岸央票,塑造离岸人民币的高利率环境。同时,财政政策也介入其中,中国财政部多次在中国香港发行离岸国债。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8月,中国投资者抛售了近150亿美元长期美国国债和超50亿美元的美国股票,抛售规模创四年新高。市场人士认为,这或是为了获得美元现金,以备日后捍卫人民币汇率时备用。
“人民币汇率每跌至7.3附近时,市场的神经都绷紧。大家都在猜测市场的底线在哪里,这时,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市场流动性因此降低。央行这时出手干预市场,效果就会很显著。”琳达说道。
监管狙击下,人民币空头逐渐消散。2023年9月初,离岸人民币1个月期风险逆转跌至-0.1725,刷新2019年初以来新低,该指标负值区间意味着期权市场更为看多人民币。境内美元流动性亦有所抬升。
截至2023年10月20日,隔夜期限银行间美元拆借加权成交平均利率,与境外的美元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的利差已跌至同年4月末来最低水平。
东证期货衍生品研究院宏观外汇首席分析师元涛表示,中国央行对汇率市场的干预,一贯都是逆周期。不会在美元走强时,让人民币跟着其他非美货币一同贬值,因为这会与其他货币形成竞争性贬值风险。
法国巴黎银行大中华外汇和利率策略主管王菊说道,2023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的背景是:美联储加息、中国央行仍降息。这意味着中国央行之前容忍汇率在一定程度上贬值。之所以现在干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为了避免从目前的点位带来人民币汇率超贬,引发市场恐慌,“中美经济基本面、货币周期错位,带动中国股票、汇率、大宗商品市场共振,稳定汇率可向整个资本市场发出维稳信号”。
她还表示,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贸易顺差巨大,有条件用经常项下的贸易顺差稳定汇率,缓解资本外流压力。面对当前的资本外流、本币贬值,体量较小的经济体仅有被动加息等方法应对。
人民币融资热情上升
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贷款、债券热情升温。2023年10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埃及中央银行等多家银行签署了以人民币计价贷款合同,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沙特国家银行签署了人民币的贷款协议。
Wind(万得)数据显示,截至10月17日,2023年熊猫债已发行1225亿元,同比增加447亿元。德意志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前九个月,中资离岸人民币债券(包括点心债和自贸区债,不含存款证)发行量超216亿元,是上一年同期发行量的3倍。另据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八个月,香港点心债发行量已超2022年全年,达3430亿元,同比增长62%。
熊猫债是由外资企业、政府在中国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点心债是在香港或伦敦等离岸市场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
“人民币融资成本较低,现在人民币实际的借贷利率也就二点几左右,美国基准的利率则已升至五点几以上了。”一位国有大行人士说道。
德意志银行中国债务资本市场主管方中睿(Samuel Fischer)表示,对熊猫债而言,可基于中国国债收益率,通过掉期推算其美元年化收益率。目前,国开债收益率转换成美元基本持平,转换成欧元的话还有负息差。
一些发行人可在中国境内发行熊猫债,后将负债转到境外置换高成本的美元债。据德意志银行测算,若以人民币掉期换成外币,发债主体可节省成本20个-100个基点。从其他银行情况来看,中国工商银行(澳门)在4月发行的3年期熊猫债票面利率为3.09%,较其香港分支机构1月发行的同期限美元债票息4.5%低了约140个基点。
在此背景下,熊猫债、点心债市场的发行主体愈发多元。“熊猫债市场发行主体现已囊括金融机构、企业、多边机构与主权类政府,国别主体包括红筹企业(即注册地在境外,主要经营活动在境内的企业)、香港本土投资者等。”方中睿说。
德意志银行中国离岸债务资本市场主管王磊表示,点心债方面,2023年以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太古地产、MTR港铁等中国香港本土机构,也通过公募和私募的形式进入到点心债发行市场。不仅如此,欧洲、中东投资人的体量也在蓬勃发展。此前,点心债市场的发行人主要是中资机构。
在方中睿看来,人民币债券发行量激增,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跨国集团中国业务不断扩大,本土化也在提升,熊猫债将在融资过程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跨国企业的融资工具,在负债端使用人民币,将推动人民币的整体使用。”他表示。
王磊称,过去几年,市场发行点心债以2年-5年期限为主。2023年初,香港政府发行了30亿元的10年期点心债,市场热情不低于中短期债券。在人民币贸易结算量提升、境外投资人人民币头寸不断积累、做市商体量不断扩充背景下,点心债市场有望成为境内市场融资渠道的补充,并将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
不过,方中睿提醒道,人民币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还要拥有全面金融产品。多数企业用美元作为计价货币,是因为美元可在全球贸易结算、余额管理、资产端投资等多场景下使用。
张明认为,人民币国际地位滞后于中国经济地位的客观现实,可能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存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需与产业链重构、大宗商品的人民币结算计价、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相结合。
美元与中国经济走势
展望人民币汇率走势,元涛预计,2024年,美联储货币政策或将转向,人民币汇率或将反弹至7左右,甚至不排除至6.8左右。王菊称,未来人民币汇率有望回到7左右的点位。邢兆鹏认为,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或在7.0-7.2区间震荡。
外部环境来看,美元走势将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关键。这背后取决于美联储降息进程,通胀会否持续降温,美国经济会否软着陆。
2023年12月13日,美联储最新公布的点阵图显示,自2021年3月以来,美联储官员首次预测不会再进一步加息。多数美联储官员还预计,到2024年底,美联储将维持利率区间在4.5%至4.75%,相当于在当前水平上降息三次,每次25个基点,共计降息75个基点。
市场的预期则更为激进。截至目前,交易员预计2024年美联储至少会降息150个基点,首次降息最早在2024年3月。这一幅度高于2023年11月中旬不足100个基点水平的预测。自美联储2023年12月议息会议以来,投机交易员的美元头寸越发看跌。
之所以市场押注美联储大幅降息,是由于美国通胀持续降温,暗示美联储抗通胀之旅仅有“最后一里路”。劳动力市场遇冷,美国经济或呈下行迹象。
2023年11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3.1%,剔除住房价格后仅上涨1.4%。截至2023年12月23日当周,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为21.8万人,高于预期21.0万人和前值21.5万人。
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货币政策、房地产及外贸走势,将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关键要素。如若中国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中美利差收窄趋势或减缓。房地产行业未有效重整,将削弱外资对中国经济信心。外贸如果企稳向好,有助于推动经常项下资金流入,对冲资本项下资金外流风险。
货币政策方面,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表示,中国央行较为克制,希望将政策利率保持在接近自然利率水平。在通胀预期不变情况下,在2023年四季度和2024年,中国央行总计下调40个-50个基点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较为合适。
房地产方面,房地产专业监测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中国重点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约6%,绝对规模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中国土地成交面积为12.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成交总额3.9万亿元,同比下跌了17%。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房地产行业仍处于深度收缩状态,不太可能恢复到之前水平。原因在于,中国年轻人口数量减少、收入增长放缓及城镇地区多年大规模的房屋建设。有些问题是结构性而非周期性的,比如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但这是一个很长时期的预期变化。
摩根大通私人银行报告称,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核心需求约为每年8亿-10亿平方米,投资需求几乎完全消失。在当前560亿平方米在建住宅中,可能仍有一半在待售。按照目前需求运转速率,或要3年-4年才能消化存量。
声明:本文所用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