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News & Information

中国突施关键矿产出口禁令,美国两法案闪电通关参议院委员会

来源:出口管制合规研究 时间:2025-02-08 分享:

2025年2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将收紧对钨、碲、铋、钼和铟等产品的出口管制。这些金属虽然不常见,但广泛应用于高科技产业,而这些产业正日益成为中美竞争的焦点。中国商务部表示,此举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这一举措被视为是对美国及其盟友(如日本1月31日对诸多物项加强出口管制)在贸易和技术领域施压的反击,特别是针对美国此前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以及限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的做法。这些举措反映出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善用在关键矿产资源上的优势来回应贸易摩擦的能力。

美国迅速做出了回应。当地时间2月5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商务、科学和运输委员会高票通过两项关键供应链法案。其中核心法案是民主党参议员玛丽亚·坎特韦尔(Maria Cantwell)领衔提出的《促进弹性供应链法案》(S.257法案)。该法案由坎特韦尔与共和党参议员玛莎·布莱克本(Marsha Blackburn)、民主党众议员丽莎·布朗特·罗切斯特(Lisa Blunt Rochester)共同发起,旨在通过建立跨部门工作组强化供应链监控体系。根据法案要求,美国商务部将牵头成立"供应链韧性工作组",负责绘制关键行业和新兴技术供应链图谱,开发预警模型,并识别制造、仓储和运输环节的脆弱点。

S.257法案还规定美国商务部需每两年提交《国家供应链弹性战略评估》,报告内容包括对半导体、关键矿物等战略物资的依赖风险评估,以及降低对地缘政治对手依赖(直指东大)的具体策略。同时要求评估美国制造业劳动力现状,分析供应链冲击对经济稳定的潜在影响。S.257法案在委员会审议阶段经过彼得斯修正案(Peters 1)修改后,以近乎全票通过,目前已提交参议院全体会议表决。

作为配套措施,委员会同期通过的《加强美国制造业支持法案》(S.99)要求美国商务部长评估现有供应链计划的实施效果,为S.257法案提供政策优化建议。两项法案共同构成了应对国际供应链波动的立法解决方案,反映了美国两党在保障经济安全议题上的共识。

S.257法案简介

S.257法案旨在提升美国关键供应链的韧性,应对潜在的冲击,并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该法案的核心是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加强美国国内的生产能力,减少对潜在风险国家的依赖,并与盟友合作,共同构建更具弹性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该法案首先设立了明确的组织架构。美国商务部助理部长将承担额外责任,负责促进关键供应链和新兴技术的稳定性和韧性,以增强美国国家安全。助理部长将领导一个工作组,与政府部门、行业代表、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州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推动供应链的弹性。同时,法案还设立了一个供应链弹性工作组”,由依赖商务部产业与分析部门分析的联邦机构组成。这个工作组将在助理部长的领导下,负责评估、建模和应对关键供应链的脆弱性,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

法案详细规定了助理部长和工作组的具体职责。这些职责包括:

  • 促进美国国内新兴技术的生产和制造。

  • 评估关键供应链和新兴技术的韧性、多样性和强度。

  • 支持从国内制造商、企业以及盟友国家的制造业务获取关键商品。

  • 协助联邦政府准备和应对供应链冲击,包括提高美国灵活的制造能力。

  • 鼓励国内企业和制造商减少对法案中定义的风险国家的依赖。

  • 鼓励将关键商品的制造设施从风险国家迁回美国或盟友国家。

  • 评估、映射和建模关键供应链,包括对关键和新兴技术。

  • 识别关键供应链和行业的优先漏洞和高风险点。

  • 评估国内及盟友国家制造商在关键供应链中的供应能力。评估供应链中断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 评估制造业劳动力状况,确定国内制造商需求和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的机遇。

  • 与州和地方政府、工作组及盟友国家合作,减少关键供应链的漏洞。

  • 鼓励联邦政府、行业、非政府代表、高等教育机构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商,更好地应对供应链冲击。

  • 确定在美国及盟友国家建设关键供应链和新兴技术能力的机遇。

  • 制定和评估应急计划和协调机制,以改善关键供应链和行业对供应链冲击的反应。

该法案要求助理部长在法案生效后120天内指定关键行业、关键供应链和关键商品,并进行公众评议,并且至少每四年更新一次这些指定。这些指定对于法案的实施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哪些领域将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哪些供应链将受到特别的保护。

法案还要求助理部长在法案生效后一年内向国会相关委员会提交一份报告,详细说明其在过去一年中开展的供应链活动,收集和分析的数据,以及使用的风险评估工具。此外,该报告还将列出所有在法案中有相关职责的联邦机构,以及目的重复的机构。法案生效后18个月内,助理部长需要提交一份关于美国关键供应链弹性和制造的国家战略与审查报告,并此后每年更新。该报告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

  • 可支持法案第二节中所述职责的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兴技术。

  • 根据法案第(d)款指定的关键行业、关键供应链和关键商品。

  • 对美国危机准备至关重要的其他供应和服务。

  • 关键商品、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的替代品。

  • 关键商品认证和可追溯性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区块链等新兴技术.

  • 盟友国家名单。

  • 对美国制造基地、关键供应链和新兴技术的评估。

  • 美国维持应对供应链冲击的准备能力。

  • 在供应链冲击发生时,美国在关键行业、关键商品和生产设备方面的生产能力。

  • 关键商品、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的需求和供应评估。

  • 美国国内制造商生产关键商品的能力和盟友国家制造商的生产能力评估。

  • 供应链冲击可能对农村、部落和弱势社区产生的影响评估。

  • 可能扰乱、损害或消除关键供应链的威胁和供应链冲击的识别。

  • 可能来自法案中定义的风险国家的任何威胁或供应链冲击清单。

  • 对美国及其盟友国家的制造基地、关键供应链和劳动力韧性的评估。

  • 对创新对国内制造商影响的评估。

  • 对美国在发生供应链冲击时的灵活制造能力的评估。

  • 美国商务部为支持关键供应链和新兴技术韧性的战略,具体包括:

    • 通过减少对风险国家的依赖,确保关键商品的充足供应。

    • 协助盟友国家建立关键商品制造能力。

    • 从供应链冲击中恢复。

    • 确定美国可以采取的改进供应链冲击响应的行动。

    • 保护供应链免受风险国家冲击。

    • 为实施该战略并提高关键行业的制造能力和供应链安全性,提出具体建议。

    • 制定长期战略。

    • 提高国内制造商和供应商网络的透明度。

    • 识别和减轻风险,包括供应链冲击的重大漏洞和国内能力及进口来源的不足。

    • 识别可重复使用和回收关键商品的方法。

    • 与盟友国家就关键商品的采购和在供应链冲击期间的生产能力进行协商。

    • 就应优先支持美国在新兴技术部署中的领导地位的关键商品和供应链向其他相关机构提供指导。

法案明确规定,该报告不得包含未经汇总的关键供应链信息、私营部门实体的商业机密或机密信息。报告应以非机密形式提交,但可包含机密附件。法案还要求在制定报告时进行公众评议。

为了确保法案的有效实施,助理部长需要在法案生效后一年内与相关机构负责人达成协议,以获取必要的信息、数据或协助。法案还明确规定,不要求任何私人实体分享信息、请求协助或实施任何建议。

法案还设立了对自愿共享的关键供应链信息的保护机制,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自愿提交的关键供应链信息(包括提交人的身份)将免于信息自由法案的披露,不受机构规则和司法关于单方通讯的约束,并且在没有提交人书面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在民事诉讼中使用。此外,该信息也不能被美国官员用于法案以外的目的,除非用于刑事调查或在国会或政府问责办公室的职责范围内进行披露。

法案还对“关键供应链信息”做了定义,包括与在供应链冲击期间维持和调整关键供应链相关的信息,如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管理计划、运营最佳实践、供应商合作关系等。

此外,该法案还定义了其他关键术语,例如:

  • 盟友或关键国际伙伴国:对解决关键供应链的弱点和脆弱性至关重要的国家,不包括对美国国家安全或经济安全构成重大风险的国家。

  • 关键商品:任何原材料、在制品或制成品,其供应短缺会对美国国家安全或经济安全以及关键基础设施或新兴技术产生重大影响。

  • 关键行业:对美国国家安全或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并且生产或采购关键商品的行业。

  • 关键基础设施:在《2001年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法》中定义的含义。

  • 关键供应链:关键商品的供应链。

  • 新兴技术:对美国国家安全或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区块链、量子计算、增材制造、先进制造、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微电子、半导体等。

  • 制造:开发、生产、加工、分销或交付原材料、在制品或制成品所需的任何活动。

  • 制造技术:制造关键商品所需的技术。

  • 生产设备:制造关键商品所需的任何组件、子系统、系统、设备、工具、配件、零件或组件。

  • 供应链冲击:对供应链的正常运营或能力造成严重或重大中断的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流行病、网络攻击、地缘政治冲突等。

为了确保美国商务部内部能力能够支持法案的实施,法案要求商务部长在法案生效后两年内提交一份关于商务部能力评估的报告,评估商务部内部与关键供应链弹性和制造创新相关的职责、资源、项目和专业知识。该报告还应包括加强商务部相关活动的建议。

该法案明确规定,不授权额外拨款来执行该法案。这意味着法案的实施将依靠现有资源,并通过优化流程和协调来提高效率。法案还设定了日落条款,该法案及其所有要求、职责和义务将在法案生效10年后终止。

结语

当前全球供应链体系正经历深刻重构,中美两国围绕关键技术主导权的博弈日趋白热化。中国对钨、碲、铟等战略性矿产的出口管制升级,既是对美国技术封锁的反制,亦凸显了我国在全球关键资源供应链中的结构性优势。

这种以资源为杠杆的博弈策略,不仅能够对依赖中国供应的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形成钳制,更标志着国际贸易竞争从单纯的关税战向“资源—技术”复合型对抗的演变。而美国国会加速推进的《促进弹性供应链法案》,则试图通过立法手段系统性地“排险加固”,降低对所谓“风险国家”的依赖,其将盟友网络纳入供应链韧性框架的举措,折射出西方构建“去中国化”技术联盟的战略意图。

从策略路径来看,中美两国呈现出“攻守互现”的鲜明特征。中国通过强化资源出口管控这一非对称优势,直接作用于全球产业链的原材料端;美国则以制度性立法为抓手,在供应链图谱测绘、盟友协作机制等环节构建系统性防御体系。

如何在全球协作与自主可控之间寻找黄金平衡点,或将成为定义未来十年全球经济秩序的关键命题。





声明:本文所用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