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制造强国 智能制造以“鼎新”带“革故”
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关乎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地位。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印发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未来15年通过“两步走”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一是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二是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经之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已由理念普及、试点示范转向系统创新、深化应用的新阶段,但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供给体系适配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应用深度广度不够等突出问题。
据了解,《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自2021年5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适用于制造企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与第三方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活动。根据标准,智能制造企业可以被划分为5个等级,2级侧重自动化与部分数字化,3级侧重数字化,4级以上侧重智能化。
赛迪顾问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范围内已有超过2万家制造企业开展成熟度自诊断,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303个城市,涵盖31个制造业大类。整体来看,中国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仍然偏低,1级及以下企业占自诊断企业总数的73.26%,2级到5级企业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3.03%、6.53%、3.52%和3.66%。
工业和信息化部上述负责人表示,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点,要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促进中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快推动智能制造是实现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加强智能制造的规划发展将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实体经济发展根基,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中的地位。
“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以及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点内容,不仅需要制造业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还需要增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性,稳固产业链供应链,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刘向东说道。
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上述负责人表示,智能制造是一项持续演进、迭代提升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分步实施,并行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要落实创新、应用、供给和支撑四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二是深化推广应用,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三是加强自主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四是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
此外,《规划》还部署了智能制造技术攻关行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行动、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工业软件突破提升行动、智能制造标准领航行动等六个专项行动。
在落实四项重点任务和六个专项行动中应如何把握好着力点?在刘向东看来,一要加大科技系统创新力度,紧紧依靠创新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和工业“四基”短板,搭建智能化的创新网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二要推动“技术+市场”融合,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支撑相关技术实现更高水平的快速迭代创新。三要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系统,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工艺和装备、数字化车间建设,提升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四要建设标准化、模块化和精准化智能制造系统,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形成一批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示范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