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乘用车出口涉证管理有助于汽车贸易行稳致远

电动乘用车是我整车出口的一个重要品类。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节能环保为理念的电动汽车成为全球瞩目的明星产品,出口的规模与市场范围迅速发展,有效提升了汽车整车出口的质量与平均单价,带动我整车出口增长,成为稳外贸、优结构、促合作的重要抓手。
根据海关数据,电动乘用车列我出口车型的第一大类,2025年1-8月,出口数量138.5万辆,占比28.1%。
由于电动乘用车编码尚未列入出口许可证目录,主机厂无法有效控制其产品海外流向,中规车不适于目的国用车环境,部分品牌海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不利于电动乘用车海外市场的健康发展。
《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商产发〔2012〕318号)是规范我汽车出口秩序、促进汽车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件,迄今仍在有效实施。将纯电动乘用车纳入出口许可证管理,是顺应电动汽车出口健康发展需要和高质量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重要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不断完善汽车出口管理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内引导产业升级,对外参与国际供应链合作的必要措施。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型行业,应在对外贸易中发挥表率作用。依法依规完善汽车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是实现汽车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规范出口秩序是中国汽车行业和汽车贸易加快向“更优、更新、更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是构建高水平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一环,通过畅通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升级,与国内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三、加强品牌建设与售后服务,提升海外市场综合竞争力。中国品牌汽车以高质量、合理价格、良好的售后服务参与竞争,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更优质的选择,并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加速创新,最终惠及全球消费者。
四、鼓励适应性开发,满足国际市场多样化需求。适应性开发是基于对当地市场、文化、法规、环境与用户习惯的深度理解,为特定市场量身定制产品,传递出的是全球性的、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中国汽车的国际化,不断拓展产品与服务边界,走出一条尊重创新和多样性的品牌化道路。
五、提升行业抗风险能力,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走上去”,促进汽车出口行稳致远。深度国际化将带动本地化的供应链、售后服务、金融服务甚至营销方式的协同发展。这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和税收,还使车企与当地市场深度绑定,进而完成以“制造为中心”的规模输出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的模式转变。(中国机电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孙晓红)


链接:
https://wms.mofcom.gov.cn/zcfb/wmgl/art/2025/art_c918a52e6f9d4ed8b9cd0eb767685e8b.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