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大量流失东南亚?出口断崖式下跌?这组最新外贸数据出乎许多人意料
近期,对于外贸形势悲观的声音甚嚣尘上。真相如何?官方数据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6.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微降0.8%。其中,出口3.5万亿元,增长0.9%;进口2.68万亿元,下降2.9%;贸易顺差8103.2亿元,扩大16.2%。
按美元计价,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8957.2亿美元,下降8.3%。其中,出口5063亿美元,下降6.8%;进口3894.2亿美元,下降10.2%;贸易顺差1168.8亿美元,扩大6.8%。
受今年春节不少工厂“放假早、开工晚”等周期性影响,我国前2个月进出口数据的确有略微下降,但并未出现网传的断崖式下滑,而是相对平稳。在全球市场需求萎缩的背景下,以人民币计微增的出口规模还创下了历史同期新高。
不过,经历了疫情下外贸普涨的企业个体,感受到今年的压力陡升是不争的事实。和过去两年的同期数据相比,今年开年的挑战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海关的历史数据显示,2022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按人民币计,下同)同比增长13.3%,其中出口增长13.6%;
2021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去年增长32.2%,其中出口增长50.1%。
抛开2021和2022年因疫情因素带来外贸普涨以及2020年初的异常情况,2019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0.7%,其中出口增长0.1%,进口增长1.5%。看起来,今年的开局更像是疫情前一年的状态。
一般而言,一季度往往是全年外贸增长最慢的时期,不仅包含了我国的春节,也包含了不少国家寒冷的冬季。
联想到此前备受关注的码头空箱堆积问题,从最新的外贸数据来看,空箱堆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需持续收缩的影响。
不过,根本的因素还在于海运行业本身的供需变化——一方面此前运价暴涨期间大量新的集装箱流入市场,供应倍增。根据公开数据,2021年,在集装箱海运市场高涨的行情下,全球生产了超过700万标准箱集装箱,是常规年份的近3倍。
另一方面,疫情期间港口拥堵的问题不再,顺畅之下供应大幅增加。再叠加春节这一周期性原因,供大于求愈加明显。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提出,从历史经验来看,集装箱企业更愿意将空的集装箱调配至中国大的外贸出口港口,以应对淡季过后出口规模的大幅增长。空箱多一定程度上反而说明这些企业仍然看好中国外贸未来的复苏前景。
部分订单流到东南亚或回流美国的趋势的确存在,结合多项外贸数据来看,这是已持续多年的缓慢的全球区域产业分工演变,而非今年或近两年突然出现或急剧发生的趋势。这种演变背后,也有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全球化布局的需求。
海关数据显示,前2个月,我国我国出口机电产品2.03万亿元,增长0.4%,占出口总值的58%。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1837.2亿元,下降26.7%;手机1633.5亿元,增长10.5%;汽车968.3亿元,增长78.9%。同期,出口劳密产品5733.2亿元,下降7.4%,占16.4%。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1498.9亿元,下降7.5%;纺织品1324.1亿元,下降15.9%;塑料制品992.5亿元,下降2.1%。
这意味着,外贸结构性分化还在增强: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继续增长,下降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
近期,不同行业以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于外贸行情的冷暖感受也大相径庭。
需要结合来看的数据是一般贸易占比和民营企业占比。前2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4.01万亿元,增长1.2%,占我外贸总值的64.9%,比去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3.1%。
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1.16万亿元,下降10.6%,占18.8%。其中,出口下降6%,进口下降18.3%。同时,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5.3%,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1.2%,比去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占比提高是我国外贸结构升级的重要指标。继202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年度占比首次超过一半后,今年这一占比继续提高,也可见整体外贸的活力和韧性并不差。
此外,即使外需整体收缩,我国对于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的出口还在以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增加。
前2个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9519.3亿元,增长9.6%,占我外贸总值的15.4%。其中,对东盟出口5700亿元,增长17.9%。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2.12万亿元,增长10.1%。其中,出口1.25万亿元,增长15.2%。另外,前2个月我国对日本和韩国分别出口1835.6亿元和165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和10.2%。
关于中国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近期撰文分析称,以越南为例,综合数据可以判断,越南的制造业发展仍是中国供应链的溢出。
“贸易战这几年来,人们注意到越南对美出口的上涨与中国对美出口的下降,但如果不看到同期中国对越出口的上涨,则理解便是不完整的”。
网传有外贸企业称今年我国B2B跨境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国际站上的欧美客户减少了三分之二,每天询盘只有一两个。
从前2个月的海关数据来看,我国对欧美的出口的确呈现下降趋势,对欧盟和美国出口的跌幅分别为5%和15.2%,对欧盟和美国的进口则在增加。
纵向对比海关近年来的历史数据,2022年前2个月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分别增长21.4%和11.1%,2021年前2个月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更是双双增长超过50%。
今年有企业个体感受到欧美订单下滑严重不难理解。今年的开局即使对比疫情前的2019年也还要更严峻一些——2019年前2个月数据,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7.5%,对美国出口下降9.9%。
不过,从平台上的询盘数据来看接下来的需求并不悲观。根据阿里国际站的数据,2月份以来,海外订单需求量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进入3月每年的外贸旺季,趋势正在回暖。3月新贸节首日,国际站的海外订单需求量同比增长30%。
事实上,在欧美高通胀、俄乌冲突以及贸易摩擦等因素叠加下,近年来大量外贸企业纷纷把市场开拓重心从原来的以欧美为主转向东南亚、中东等更多元的市场,部分中国制造企业也在主动进行全球化产业布局,使得我国与这些区域分工合作加强,也推动了我国对东盟以及“一带一路”的出口持续提高。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提出,我国今年前2个月的出口增速基本符合预期。除了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之外,从价格角度看,2023年1月与2月的CRB指数(反映的是美国商品价格的总体波动)同比分别为11.90%、2.64%,远低于2022年同期;
从数量角度看,近期美国ISM制造业PMI与Markit制造业PMI虽有反弹,但是均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下,预示美国宏观经济需求较为疲弱。短期来说,3月我国出口增速依旧面临来自量与价两个方面的压力,大概率会在前2个月的基础上持续下探。
外贸真正复苏还要多久
看完数据,再来看看外贸人怎么说?
据第一财经采访,专注中美航线服务的国际货代企业负责人蒋青表示,和疫情前相比,客户数量在增多,出口订单在变小。“以前一个订单就是10~20个柜子,现在只有4~5个。不过客人数量变得更多了,有些小的订单也都接了”。
除了大环境,反弹的程度和企业本身的市场策略不无关系,不同企业对于市场冷暖的感受也存在差异。
浙江一家货代公司的负责人李林表示,他们目前感受到的反弹并不明显。码头空箱依然不少,不过部分航线的运价略有增长,比如中国对美西的运价微涨了100~200美元。
在整体仍然相对低迷的背景下,跨境电商的货运多了起来,“今年跨境电商的柜子数量应该会有较大增长”。
一站式国际物流服务平台“运去哪”CEO周诗豪表示,今年的形势不能说好,但也并不糟糕,对他们而言集装箱数量一直在创新高。今年1~2月,中国区的集装箱运输规模一直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疫情期间的规模增长只有5%,那时是价格和利润暴涨,但规模难涨”。
在周诗豪看来,空箱堆积严重的主要原因还是“一年把几年的箱子都造了”,导致供大于求,和外贸形势以及市场需求本身并不完全挂钩。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在集装箱海运市场高涨的行情下,全球生产了超过700万标准箱集装箱,是常规年份的近3倍。
“的确听到部分企业反映最近集装箱货量有反弹,不过整体运价还没有明显的反弹。”专业航运信息咨询平台信德海事网主编陈洋表示,按照市场的周期,3月之后货量应该要慢慢回升了,但运费受新增运力以及闲置运力回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短期内走势仍然不明确。
蒋青认为,3月的这波反弹是暂时的,集运市场的真正复苏,可能还要等到今年四季度。
就外贸而言,自去年下半年结束了普涨后,下行挑战加大的同时,结构性调整与分化趋势还在继续。
“有些工厂已经拿到了下半年的新订单了,开始回暖了。”蒋青认为,整体外贸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还不得而知,但新能源汽车、户外电池以及高端机电产品,仍然具有较高的增长性,也成为他们重点关注的市场。
周诗豪也表示,除了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以及一些机械设备也都在增长。就连传统的服装纺织行业,也有企业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海外消费库存不断下降,补货需求将会增加,从而带动中国供给上升,“五一前就会出现市场小反弹,是已经可以看得见了”,更明显的反弹则要等到三季度。
根据国盛证券熊园团队于3月11日发布的报告,当前美国已处在主动去库的早期阶段,本轮主动去库大概率将贯穿整个2023年,并且去库速度可能较快、去库幅度可能较大。
分产品看,后续去库空间较大的产品包括机械设备、服装及纺织原料、电气设备、家具、食品等;去库空间较小的产品包括电脑及配件、基本金属及制品、农产品、塑料橡胶制品等。
阿里巴巴国际站相关行业负责人表示,外贸整体趋势是企稳回升,核心依据是通胀正在回落,库存拐点即将来临,海外采购需求预计在3~4月恢复,目前的情况符合这一判断。从国际站的数据来看,2月海外需求量快速增长,国际站3月新贸节海外需求量增长30%。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认为,2023年各季度的外贸应该会呈现稳步向上的趋势,虽然全球需求量减少,但在多重不利因素逐渐减弱的影响下,我国进出口还是会保持正增长。
在施展看来,网络上关于供应链转移的很多说法,是将数据剥离于参照系之后的有误判断。还原到参照系后会看到,最近几年中国出口的增长和萎缩,实际上与其他生产国(主要是东亚国家)是同步变化的,生产国的出口增减首先是因为消费国(主要是西方国家)需求的增减,数据显示两者也是同步变化的;
而消费国需求的增减又是与其自身的货币政策直接相关,货币政策的变动会传导到通胀率上面,通胀率的溢出效应会传导到其财政成本(国债收益率)上,而美、欧的国债与GDP的比例关系皆已接近甚至达到政策规定的上限,财政成本的压力会迫使其保持高利率以打压通胀率,从而导致全球需求在未来几年里大概率萎缩,生产国也大概率将普遍承压。不过,体量大的生产国会因为“脂肪厚”而更容易在严冬中存活下来。
对于微观的个体而言,在主动“走出去”参展、开拓多元化市场的同时,通过线上平台获客、借助大数据寻找商机、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并在供应链端持续修炼内功以提高全球竞争力,也成为越来越多外贸企业的常态和升级方向。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3月2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所言,“归根到底,今年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但我们信心更足”。